家长快线第二期:家长学会放手,成就孩子未来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纪伯伦有诗歌曰:“你的孩子是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我们的孩子,既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那么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未来世界?我们能给予他们适应未来的教育是什么?当我们的子女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家长要如何做,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接纳和祝福?本期家长快线,我们即与您共同探讨“家长学会放手,成就孩子未来”,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东城逸家中学自2017年秋季开学起,会定期为家长朋友们推出电子家庭教育刊物《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 2017年10月9日
第2期主题:
家长学会放手,成就孩子未来
观点
未来30年,我们的子女将面临怎样的世界?
作者:古典
【作者:古典,著名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橙子学院创始人,著有百万级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一、什么是教育?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方讲过词汇,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我讲个故事,去更好地阐明“leading out(引导出来)”这样一个好的想法。1956年,一个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他们很高兴地举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而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来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4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 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二、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最需要学校所教的能力,是帮助孩子适应什么阶段?其实人在35岁左右,也就是在他职业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样的生活?有没有可能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三、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 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几个公司最近很火。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是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这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
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5到7份工作,而且换2到3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GDP是6470美金。预计到2016年中国人的平均GDP到8000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
四、2025年,中美GDP接近
为什么3000和8000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什么?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3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们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完全不一样,90后有没有安全的感受?没有。有没有被认同的需求呢?90后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
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认同感已经爆棚了。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需求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
五、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接下来,我谈谈未来主人翁需要什么?
第一个是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在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是从规划到创造。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走向是否有影响的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25年后,研究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得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当他真正面临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另外有极强的跨界整合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会让你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拉一首曲子,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我那位朋友听完很不争气地哭了。
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获得这个能力。
最后总结,我觉得未来主人翁,有这么几个技能:
第一个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力。
第二个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
第三个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很美的人。
最后,我要讲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故事,让我开始决定做生涯规划的工作。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爱因斯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他是校报记者,有一天接到一个任务,去采访爱因斯坦。而恰巧这个家伙是物理系的学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物理系的学生,能够采访到爱因斯坦,他激动坏了。
他看完了爱因斯坦所有的访谈,发现没有一个问题,真真正正是懂得科学的人问出来的,他发誓一定要问爱因斯坦一个真正智慧的问题。
他在一个大的图书馆里面读书,巨大的天顶,桌子上面有绿色的吊灯。读书到晚上两三点,突然一个灵感打动了他,有一个绝妙的问题,他小心翼翼把这个问题抄下来,对折再对折,放在胸前的兜里,就捂着回家睡觉。
第二天下午两点半,他跑到爱因斯坦的小楼前敲门,门打开了,爱因斯坦就站在他面前,跟照片一样:爱因斯坦有一个爆炸头,穿着睡衣,踩着羊毛拖鞋,踩在卡其色的地毯上。
爱因斯坦冲他点点头,示意他进去,左手拿着个烟斗。这个年轻人就跟他一起走过走廊,进入客厅。客厅大概是10多平米,有一个沙发,沙发旁边有一个咖啡壶,正在煮咖啡,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整个房间弥漫着神奇的咖啡和烟草混合的味道。很多年以后,年轻人回想起那天的下午,他就想起那个神奇的混合味。
爱因斯坦坐定,这个年轻人就问: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你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嗯,这是个好问题。这个年轻人很高兴,心想我难倒爱因斯坦了,于是等着爱因斯坦回答。爱因斯坦闭着眼睛,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灰尘在光线里面飞,房间弥漫着咖啡豆和烟草的味道。
大概过了15分钟,爱因斯坦看着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年轻人知道他有答案了。爱因斯坦说,年轻人,如果真有什么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这个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爱因斯坦说不是,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创造伤害人的东西,创造墙壁,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发明能把人连得越来越紧密的事情。
说完这一切,爱因斯坦闭上眼睛,这个年轻人知道他拿到了答案,他轻轻起身,穿过那个长廊,把门带上,这个答案第二天在报纸上登了出来,也影响了很多人,而这个年轻人后来就是互联网的创始人之一。
所以我想说在生涯方面,如果有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技术,也不是未来需要什么能力,也不是我们有什么技术方法,而是你对于未来的信念。一切都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你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相信未来是善良的,那么他就教孩子们,去打开可能性,去创造可能,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
但如果一个家长和老师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开始死读书,熬过那些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老实实又平庸的人。
所以我想说,你对于这个未来世界的判断,其实是关于生涯教育最重要的话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所以这是我写给自己一岁女儿的信,我说亲爱的弯弯,希望你活得认真,活得精彩,跟自己比,希望你过上我从未理解、也未曾看见的生活。也送给所有人!
热点
是有效陪伴还是过度呵护
——“后家教时期”的家教思考
来源: 山东家庭教育微信 2017-9-1
【作者简介:蒋大为,现任职于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一级教师。历年担任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师,级部德育负责人等工作,长期关注并研究家庭教育问题,曾主持编写校本教材《家庭教育读本》,通过开放校园的方式多次组织家庭教育沙龙。】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父母最初向孩子传授生活经验的场所。孩子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孩子的学习成长、习惯养成、性格塑造以及全部的成长生活始终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然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重视。
区别于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前期意识普及阶段,我所在的城市中学,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止于思想重视,有的甚至自学成为持证的各种家庭教育辅导师。如果把普及家庭教育意识阶段作为“前家教时期”,那这早过了普及期,学习期,分年龄段护导并能平稳过渡到成人期却产生种种衍生问题的阶段,姑且称之为 “后家教时期”。
在惊讶于“后家教时期”的这些“优质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能被正确的引导而平稳过度的同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类孩子的共同隐性问题,即因微不足道的挫折打击而过度焦虑,有的甚至孤僻与阴郁,即使在性格形成后的成人期也会埋下很大隐患。
这在小升初、初升高,甚至就业的过度期,表现尤为突出。因成绩、社交、外在压力的暂时变化,这部分孩子难以尽快适应新环境,而陷入焦虑甚至孤僻。但在与其及家长的交流中,孩子成长过程一向是阳光的,身体健康,成绩优异,品行良好,有平等交流值得崇拜的朋友式父母,有从小到大一起成长的知心朋友,仿佛这种焦虑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恶作剧。
在个体的性格意志养成上溯源归因,家庭的作用毋庸置疑,当下信息、知识流通的便捷,中西方育儿思潮碰撞且铺天盖地袭来,再夹碎片化阅读,或集系统化学习,但流派、方式、思想交揉杂织,多到难于抉择,仿佛每个都是孩子成长的真理,即使是有专业眼光的教师都乱花迷眼,更何况未建立起系统教育思维的家长。
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秉持的,即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父母育儿时大都采取的是,总结自身成长经验、避免重复问题基础上,揉入西方尊重、平等的思想,而“照猫画虎”的做起了奉承甚至代责之事。有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竭一切可能尽家长“职责”,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心理不适、焦虑或者失望。这造成孩子在面对正常的挫折时,以为事情已严重至极,而不知所措,心理承受力薄弱,将渺小的问题点或矛盾点无限放大,造成心理崩溃而不自持,这“过度”的呵护是造成“后家教时期”孩子忧虑的直接诱因。
在过度呵护的家教环境里,孩子不会知道难受、失望、焦虑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此类心理困惑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学步时刚摔倒,家长即飞奔过去搀扶与安慰,不能有一秒体验失败且自己爬起的经历;军训队列中轻微的身体不适,家长即指责学校,采取请假的方式,让孩子避免接受体力意志的磨练。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秉持并强调的是“有效陪伴”而不是“过度呵护”,“后家教时期”的大多数问题就出在这里。孩子在遇到成长中的挫折时,自己本身能够应付得来,但我们父母忙于在孩子还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去阻断心理成长。
相信孩子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家长帮助的方式是在一旁提供精神慰藉与支持,做到有效陪伴,而不是过度呵护,甚至代责去阻断成长。我们要知道,孩子若不曾体验痛苦、失败以及绝望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形成自己的“心理挫折免疫力”,也就无法实现自身的真实成长。
悟点
放手,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接纳和祝福
作者:吴在天
【作者:吴在天,武志红心理工作室咨询师。】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你想去一个远方的城市求学或工作的时候,你的父母给你建议,希望你留在本地。
或者当你恋爱结婚的时候,你的父母告诉你,不想你嫁到那么远的地方,最好还是找本地的。
你的父母是否也曾用各种理由或方法,希望你留他们在身边。
一、一封读者来信
昨天收到一封长长的来信。来信人说他今年正在读大四,正准备着实习找工作。
他原本很想去北方的城市读大学,但父母并不支持,说是心他在外地,一个人生活辛苦,在这里起码有家人照顾,周末还可以回家喝点汤,最终给他报了本地的一所大学。
他从小生长在这个二线城市,对这座城市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他真的特别想出去看看其他的地方,去其他的城市体验一把异乡的感觉,去看看不同的人和事。
这种感觉在他刚刚读大学的时候非常强烈,今年面临着毕业找工作了,却开始焦虑和担心。他依然想去大城市尝试一下,但父母一再告诉他,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强,会过得很辛苦很吃力的。然后,又列举了一些周围的亲戚朋友的例子,很多人在外打拼了几年,最后还是回家乡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如就在本地,父母还可以走走关系,找个单位什么的,稳稳当当的娶妻生儿,老两口还可以帮忙带孙子, 何必折腾。
这位朋友说,他真的很想出去走一走,但自己也禁不住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去一线城市打拼。同时,他对父母又升起了一种内疚的心情,他说,总觉得自己离开了,感觉父母会很难受,自己也好想在家孝敬父母,但又好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怎么办?
二、电影《冰河世纪》给父母们的启示
先给大家说说近期的一部电影吧!
电影《冰河世纪5:星际碰撞》中,也讲述了父母和子女在分离中各自成长的故事。
猛犸象曼尼与艾丽的女儿桃子,逐渐长大而且还有了男友——朱利安。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女儿的父亲曼尼,对朱利安并不友好,甚至有意无意的通过打击朱利安的方式,希望他能知难而退。象妈妈艾丽尽管接受了毛脚女婿,但依然舍不得孩子就这样离开她的生活。
特别是,当桃子提出要和男友朱利安进行旅行结婚,并离开父母去独自生活时,这对猛犸象父母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和焦虑。
象妈妈还请其他动物们帮忙,上演了一出未来生活的大考验,并列举了生活的种种困难来阻止女儿独立的家庭生活,试图把女儿吓住,从而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女儿没有被生活的难题吓倒,甚至瞬间想到了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是,女儿最终还是和父母大吵一架以示反抗。当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时,父母越是想牵绊住孩子,孩子越想逃离,因为,这是成为自己的动力。
三、成长,意味着分离
成长,意味着分离。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父母所占的位置会越来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会越来越小。孩子逐渐长大,会渴望自己的空间,会渴望接触更广的世界,会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
然而,很多父母并不能意识到这点,在他们心中,孩子似乎永远是不懂长大一样,而他们,永远都要时刻为孩子操心着一切事情。或者,应该说很多父母并不愿去意识到这一点。
尽管,这种爱可能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削弱,尽管,这种爱可能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糟糕,但他们很难放下。因为,一些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更无法忍受孩子成长,无法承受成长规律带来的分离焦虑。
如何对付这些分离焦虑?很多父母会借此不断发掘儿女的“问题”。
借着这些“问题”,可以告诉儿女,你还不够成熟,你还不够完美,你还需要我的帮助,你还离不开我。比如,很多父母常常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继而担心孩子的工作问题,再往后是孩子结婚生子的问题。父母不能处理自己的焦虑,孩子的问题自然变得越来越多。
四、爱和分离,同样重要
其实,分离的焦虑,孩子同样也有。
我还记得在读中学时候,那时网吧开始在我们小镇流行。那年年三十的晚上,和几位死党相约吃过晚饭就去网吧。在去的路上,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对家里有些内疚感。尽管,青春的荷尔蒙总是能够战胜一切,但当时的那种内疚,记忆深刻。就好像,背叛了这么重要的节日,怎么可以这样跑出来玩,而没有陪伴家人呢!
电影《冰河世纪》中,猛犸象的女儿结婚的那一天,女儿表现出了担心和焦虑,那种焦虑,既是对离开父母的焦虑,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份转变的焦虑。
结婚,意味着告别女儿的身份,同时,自己将要成为一个妻子或母亲的角色。那种感觉,就仿佛是背叛了父母,背叛了原生家庭一样。
这样的分离时刻,孩子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内疚。父母的祝福,在这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听说不被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的。放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你是带着对父母的内疚去爱一个人,而这样的爱,会让爱情逐渐变得越来越沉重。
所幸,在电影《冰河世纪》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只锲而不舍追松果的松鼠,偶然引发的宇宙事件,让地球好像面临世界末日一般。而此时,猛犸象曼尼对妻子由衷地说,“我只想看到女儿幸福快乐就足够了。”
他们的放手反而让女儿很感动,家庭里的爱又自然地流动起来了。在女儿婚礼上,在女儿焦虑的时候,最终是象爸爸来鼓励女儿走出去,去过自己的日子,去找寻自己的幸福。也唯有这样,子女才能真正不带内疚的走出父母的世界,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因为,父母主动和孩子分离,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孩子不带内疚的包袱奔走于人生的道路,去追寻他生命的意义。
爱和分离,同样重要。
放手,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接纳和祝福!
五、给父母和孩子的建议
如果你是父母:
1,要知道,你有你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他的人生,请尊重孩子成长的选择。
2,不要只发掘孩子的问题,而该反省自己,你是否对孩子离开你很焦虑。
3,丰富自己的生活,把重心放到自己的生活上来。
如果你和文章开头那位朋友一样,有着类似的困扰的话:
1,要明白,无论是婚姻,还是学业,请记得告诉自己,父母的干涉,未必是父母不爱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太爱你,爱的浓度太高了,在心理上还没分化,舍不得和你分开。
2,记得告诉自己,不必内疚,你的成长,才是对父母之爱的最好的延续。这是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3,同时也温柔地告诉父母,你爱他们,是他们的儿女,但同时,你也将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但无论怎么变,你都爱他们,而且在心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最后,记得把父母没有活出的精彩连本带利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