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快线第一期:开学季,如何做智慧家长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随着秋高气爽的九月到来,孩子们升入了新的年级,其中初一年级的孩子更是踏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开始了初中生活。面对新学年,家长们的内心,是否既有喜悦与骄傲,也有期盼与挂牵?面对孩子成长的新节点,家长要如何调节心态、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来给予孩子最大的助力与支持?本期家长快线,我们即与您共同探讨“开学季,如何做智慧家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东城逸家中学自2017年秋季开学起,会定期为家长朋友们推出电子家庭教育刊物《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2017年9月11日
第1期主题:
开学季,如何做智慧家长
观点
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
来源: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 2017-5-21
一、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教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遵守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教育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世界角度来说,对于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付出,比如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因此,我们应当把本民族优秀的教育观念继承下来,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三、老师、家长、孩子都要知道的教育铁律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老师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家长、孩子究竟要怎么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以下铁规律告诉您。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6、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8、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吴稼祥语)
9、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
10、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1、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12、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
13、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从守时,排队,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14、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15、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
16、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17、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
18、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19、如果你的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罗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他以后也许会选择走得多的那一条。
20、人的一生充满了大量的暗恋。如果孩子暗恋某个异性,请不要嘲笑他。“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苏格拉底语)
21、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否则,孩子会厌恶,反抗。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
22、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23、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却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
24、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人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
25、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26、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
27、《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28、告诉你的孩子: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热点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的教育观
来源:搜狐教育 2017-7-11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年,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同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她的专访。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话:“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原来,虽然身居高位,但母亲的角色,在林郑月娥的生命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她甚至,为了儿子甘愿放弃行政职务——为便于亲自照顾儿子,她曾向香港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因为两名儿子考到英国升学了,而当时长子林节思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林郑月娥决定一家前往英国生活,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在林郑月娥眼里,陪伴孩子成长,比其他都重要。她不要让她的孩子,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
这个陪伴教育,现在让林郑月娥很欣慰,两个儿子都学业有成——老大林节思、老二林约希都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虽然孩子都已经大了,分别是23岁、26岁,但他们跟林郑月娥很亲近,尤其是大儿子,差不多每天要跟妈妈说话他才比较舒服。
陪伴教育有多重要?没有陪伴,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他也依然是个孤儿。我们来看一位知名作家真实的故事。
父亲和哥哥相继过世后,心底仍有孝心的某知名作家试图与母亲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母亲。然而,成长伤痛使作家与母亲根本无法握手言欢。为寻求缓解水火不容的母子关系法宝,作家甚至携母亲上了央视的《心理访谈》。在这期访谈节目上,作家说了一句震惊国人的话:“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语惊四座的背后,有一道长长的成长伤痕。
原来,作家的父母是工作狂,一岁半就把他送进了保育院,将他和小朋友们放养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才回一次家。作家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少年时候,有一次他做阑尾手术,家里没有一个人陪伴,非常孤独和害怕,特别希望母亲这一刻能在身边陪自己,可母亲还是令他失望了。明明父母双全,为何作家却活得像个绝望的孤儿?父母真的是忙到一个小时的陪伴没有时间吗?
没有时间,只是借口。真相是为人父母,心中压根不想或不知道给予孩子爱和陪伴。为人父母职责的空缺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比如作家,从小到大,他把自己当成被母亲遗弃的孩子。
亚洲首富李嘉诚就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孩子成长需要一盏灯,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来自父母的光亮更为重要。而这道光,就是陪伴。父母陪伴的时光,是孩子的阳光课堂,有父母陪伴,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林太的大儿子说,其实妈妈做的饭菜很简单,但是因为有妈妈陪着,吃的就香。因为吃着妈妈亲自做的饭菜,一股暖意会从舌尖一直暖到心窝,内心也会升腾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妈妈能在他和弟弟需要照顾关怀的时候,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温暖,这种安全感和温暖让他和弟弟从外到里长成了阳光男孩。
“人间有味是清欢”,林太有自己的山川湖海,却也能安于厨房,为自己爱的人,为爱自己的人,纤纤素手在柴米油盐的烟火凡尘中,修出最接地气最安稳的幸福。在中国,做爸爸做妈妈,根本不需培训,不用考试,随着孩子出生时的哭声就被催促着无证上岗,走马上任了,所以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总是没有想好如何做父母,总是留下愚蠢的遗憾:我虽然始终在你的生命里,但是,更多的时侯却只像是一个称呼。但是你知道吗?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期。孩子的成长也不可逆,孩子不会呆在原地等你。你忙完了记起来了再来施舍他一个亲昵时,已错过孩子最好的成长花期。
有智慧的人,一如林太,不会让孩子的七彩生活,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不会让孩子的童年,无助、冷漠、孤寂,不会让孩子在青年时期误入歧途,因为林太一直在向孩子渗透这么一种良性共情:“孩子,我和我的爱一直在,我们一起走过风和雨。”
你不能陪着孩子更多,但是,只是坚持陪孩子吃晚餐,效果也是惊人的。一顿晚饭,一家子,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其乐融融中,分享各自的悲欢。这是最好的心灵教育的时刻:家里爱意流淌,彼此心灵打开,互相看见,互相听见,彼此倾诉。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即使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不能陪吃饭,那么,想办法陪读,陪写,陪玩也是可以的。有时,有心的陪伴,不仅孩子成长,你自己也会收获成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吧?有些父母总是说忙忙忙!其实,据有关部门调查,回到家,很多父母就是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刷刷微信微博。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父母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这一程山水,与孩子相遇,这一程风雨,陪孩子成长!
悟点
《孩子的成长,你我同在》
——一位班主任给新生父母的信
作者:范韵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9-7
【作者:范韵,长沙市南雅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首先我想祝贺您和孩子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此时,您的心情或许既兴奋又担心。因为我们的孩子已经步入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新起点,已经正式成为一名初中生。然而,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的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迅速行驶的汽车在转弯或上坡时,缺少心理准备的乘客很容易站立不稳。同样,在初中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的话,就会出现不适应。为了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迈好初中第一步,我今天就如下几个话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初中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和成长?
初一刚进来的每个孩子都会怀有对未来美好憧憬,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即使在小学比较调皮、学业比较落后的同学,也往往暗下决心“弃旧图新”。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借着这个契机去帮助他们进步。初中与小学有很多地方不同,课多了,题目难了,我们要去帮助孩子们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大家知道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是21天。在刚入学的21天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听课做笔记的习惯、整理错题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让孩子提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效率会更高。认真听课的孩子课堂上总会有笔记,家长可以通过检查课堂笔记来了解孩子的课堂情况。让孩子把作业、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他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提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初一开始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制定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计划。
关于阅读,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尹建莉老师说“爱阅读的孩子更有爆发力”。我觉得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喜欢读书的孩子心灵丰富。作为家长,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也无论条件如何,我们都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是学校选对的家长吗?——怎样配合学校工作,做一位优秀的家长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确实,教育好孩子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牵涉到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能不能有效地结合,形成合力,牵涉到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不是一致,能不能形成共识。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发展得更好,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尽力支持学校的工作,做到以下几点:
(1)亲其师信其道,挖掘老师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喜欢自己的科任老师。有很多孩子有偏科的现象,有部分原因就是不喜欢自己的科任老师。老师是人不是神,有缺点很正常,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千万不要乱评价教师,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妄评某老师“太严”啦,或者某某老师“没有水平”等等。我们的家长也积极的配合引导孩子来适应新老师。孩子们很快就适应新老师的教学,三年里我们班的英语一直名列前茅。
(2)通过电话、QQ、微信,多与老师沟通。家长平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动向,如发现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吃饭睡觉不香、花钱大方等异常表现,要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特别是不要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记得我当第一届班主任时,班上有个孩子叫小吉,开学第一周她妈妈给我电话“你们这样的名校怎么还搞体罚呀?”原来是在外教课上因为扔纸团被外教罚站了一节课。每次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听孩子的一面之词然后指责老师,导致孩子越来越嚣张,听说后来变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了!我们很多老师都为这个孩子惋惜,认为这个孩子是被她妈妈害的。
(3)理解老师工作的艰辛,帮助老师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带初1210班的时候,我碰到了一对情商非常高的母女。开学第一天,我还在办公室里收拾东西,孩子的妈妈和孩子就找到我“范老师,您好!我叫陈雨璇,是您班上的学生。有什么忙要帮的吗?”我很感动,回答道“暂时没有!”“那我们就把班上的卫生搞好吧!”她妈妈说。在这个班我第一个认识的就是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我们的学习委员,中考6A进了雅礼,通过入学考试进入了理科实验班。
(4)做一位老师喜欢的家长。我电话采访了几位老师,问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家长,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A老师: 最喜欢给班级出谋划策的家长;最不喜欢说三道四破坏班级团结的家长。
B老师: 最喜欢理解老师,支持老师工作的家长;最不喜欢碰到问题,只会指责老师的家长。
C老师: 最喜欢负责任,明事理的家长;最不喜欢把孩子丢到学校,就不管了的家长。
最近在微信里流传的一篇文章《支持老师,其实就是在支持孩子的成长》,写得很好,写得很真实,我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是“家长和老师的相遇,就是爱和信任的相遇!”确实,有了爱、有了信任,我相信家校之间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
我们是孩子选对的父母吗?——怎样做一位优秀的爸爸或妈妈呢?
(1)不给孩子左右摇摆的爱,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家庭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共同责任,但很多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做父母的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不一致。当意见不一致时,往往都会固执己见,彼此看不惯对方的方法、观点,很容易发生争执。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争吵,这样不仅使孩子在观念上产生混乱、是非不分、也让孩子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给孩子心理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为孩子逃避责任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同时也影响夫妻感情,造成家庭不和。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你们的不一致,意见不一致时,先妥协一下未尝不可,事后平心静气地交流沟通,尽量达成一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的爱他的妈妈,尊重他的爸爸。
(2)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多一些自我反思。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位优秀的家长,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长。孩子的很多问题,可能是我们某些方面没有做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多一些自我反省,你肯定不会那么急躁!
(3)不做甩手掌柜,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很多时候孩子不听我们的,是因为我们陪伴得太少,为孩子付出的太少。陪伴应该是忘我的,全身心的。记得带初1210班时,有个孩子一进来不久就逃学,不听课,打架。爸爸是行政领导,妈妈是公司老总,都是高素质人才。为什么孩子会成这个样子呢?他爸爸告诉我因为两口子忙事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托管寄宿,周末也是保姆管,问题就是没有陪伴。
(4)多给孩子一些耐心、肯定、鼓励、期待。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有一篇文章《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讲一个母亲怎样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调皮的孩子,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学习。
(5)努力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大家知道孩子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吗?有人说孩子的到来就是为了给父母第二次成长。刘称莲老师说:“如果我们把家长看作一种职业,那么这个职业一旦从事,就终生不能辞职,且要24小时全天在岗,没有人领导却最不自由,看似没有规则却工序复杂,还充满了不可确定性,所以想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断的学习。”现在我们的学习途径很多,可以从网络微信中读到很多启发性的文章,可以参加一些公益培训,也可以看一些书。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三本书:贾容韬老师写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刘称莲老师写的《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孩子是我们的名片,让我们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打造最好的教育共同体,在名片上谱写最美丽的诗篇。俗话说得好:“家校同心,黄土变金;家校同向,天天向上。”家庭教育虽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但是只要我们家校资源共享,真诚互动,就能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让每一个家庭都和谐。最后祝我们的孩子永远健康、永远快乐、永远阳光、永远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