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快线第三期:巧借期中考试,妙引孩子成长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教育的本质是“引出”,即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当今越来越多的名校,也正是遵循这一原则,重视通识教育,引出孩子内心的热忱,而这也值得家长们思考。另外,期中考试马上就要来临,家长要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引导孩子?本期家长快线,我们即与您共同探讨“巧借期中考试,妙引孩子成长”,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东城逸家中学自2017年秋季开学起,会定期为家长朋友们推出电子家庭教育刊物《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2017年11月6日
第3期主题:
巧借期中考试,妙引孩子成长
观点
放下手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作者:陈 颖 推荐人:初一(1)班 郭天赐家长
2017年05月31日07: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六一”前夕,北京东城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发起这样一个项目:每天回家,记录家长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的时长。这份记录让很多家长汗颜,与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时光,竟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手机挤占去了那么多。
前不久,青少年教育学家“知心姐姐”卢勤,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给联合国秘书长写封信”的少年写作比赛上,不少中国孩子表达了这样的内容:我妈妈是“手机控”,回家不理我,就抱着手机看,我妈妈变成手机妈妈了,希望联合国帮着想想办法,把妈妈还给我!
从“时间争夺战”到“母亲争夺战”,或许是时候放下手机,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了。
的确,手机可以随时拿起,孩子却不能随意放下。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应为每周21.2小时。但这样的陪伴,并非简单的“在一起”,更非自顾自玩手机。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旁边,你却在看手机。如果心不在、情不在、注意力不在,真不知说是你陪着孩子成长,还是孩子陪着你看手机。
算起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付出不可谓不大,从补习班到学区房,从中考到高考,丝毫不敢松懈。然而,付出并不意味着陪伴。陪伴,是触碰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的脚步,是郑重的心态、尊重的姿态,是情感的交流、情绪的分担……这样的陪伴,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变成了有价值的时间,而不是在消磨时间、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忙着看手机,你可能错过了孩子的开怀、忽略了孩子的难过,缺席了孩子在点滴中的成长。当目送孩子离开背影的那一刻,你才会发现,这些都是如此珍贵。
陪伴是最有效的教育。波士顿医疗中心的行为儿科专家提醒家长,一边刷手机一边陪孩子的行为,很可能让孩子对正常的交流等失去耐心。发展心理学认为,父母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这正是因为,有效陪伴能减少孤独感、增加安全感,从而形成稳定、积极的心态,更勇敢也更从容地面对他人、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毋庸置疑,手机的普及是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改造甚至重塑了生活与社会。然而,当手机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场景,也不能不对其带来的问题加以更认真的审视。或许,技术的进步总会带来焦虑,尼采曾对“短暂之物”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后来,“热闹”的电视取代了“冷静”的报纸;今天,“孤独”的网络又取代了“群聚”的电视。然而,恰如人工智能终究迈不过产生情感这一步,技术的更新迭代可以改变我们的相处方式,情感的交互却从来不是技术可以替代的。
在一组照片中,摄影师把各种场景中的手机都去掉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立即变得有些荒诞。聚会中的家庭、相互依偎的情侣、一张桌边的同事……每个人都把目光投注到眼前的一小片空茫,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再设想一下,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都去掉,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多大的空闲?“六一”之际,让我们放下手机,听孩子说说话,一起闻一闻花香、看一看蓝天,给身边的人最好的陪伴。
热点
期中考试后这样分析试卷,成绩才会一次比一次高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目前,各地陆续结束期中考试,不知道您家孩子考得怎么样呢?
考试的功能有两种:检验和选拔。除了中考、高考、竞赛类考试以外,其余几乎都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所以,考后试卷分析其实是考试的一部分,或者说,与分数的获得相比,考后试卷分析才是真正收获的手段。
和孩子一起分析期中试卷,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点 !
一、试卷分析综合策略
所谓考后试卷分析,是指考试后订正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分析考试的收获以及考试暴露出的问题,然后归类,逐一进行对照并制订出自我提高的措施与方法。所以,试卷分析要讲究以下4个策略:
1、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
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③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④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⑤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出一个总体结论了。
通常情况下,学生考试丢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
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要点有三:
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②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
③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3、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是口头表达,最好书面表达。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
书面表达是考后试卷分析的最高级形式。所以,建议学生在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4、从归因分析到对策分析
以上分析,都属现象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分析。三种分析逐层递进——现象分析回答了“什么样”,归因分析回答“为什么”,对策分析回答“怎么办”。对此,学生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将做详细探讨。
二、分析试卷“九字诀”
1、马上写
首先,学生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然后请教老师或同学,详细写出正确过程和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充齐全。
2、及时析
及时写出对试卷的分析内容,包含以下两步:
①综合评价,即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
②在纠正错题的基础上,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错误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
1) 是对教材中的观点、原理理解有误,或理解不广、不深、不透;
2) 是对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3) 是表现在答题时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遇到复杂些的论述题,便产生恐惧心理等,从而造成失误。
如果是第一种原因,学生应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及原理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真正弄懂弄通,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学生应要求自己务必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
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答题思路和方法,但关键是对某一特定试题具体作答的“个性”和“特殊性”,只有细心体会,才会有所感悟和提高。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学生应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良好应试心理素质,努力克服不良心态,在答题时做到从容不迫、沉着冷静。
3、经常翻
试卷自我分析写完后,和试卷粘贴在一起,要注意保存。积累多了,可以装订成册。千万不要束之高阁,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做到这几点,孩子这次丢的分才没白丢,下次还会得回来。
悟点
比赛输了,我如何帮孩子重拾自信
来源: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作者:李爽
【作者:李爽,“少年商学院”专栏作者,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博士妈妈。】
导语:期中考试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考分不理想的孩子,家长如何帮其走出低谷?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睿智的妈妈如何陪伴和开导输掉比赛的女儿。
上周末大女儿刚刚参加完她的2016-2017年度的欧洲青少年17岁组佩剑匈牙利站循环赛。比赛分周六周日两天分别进行团体赛和个人赛,周六女儿所在的英国A 队虽然惜败乌克兰A队,但仍然拿到第七的不错成绩。然而,在周日26个国家202名女选手的个人分组赛中,开赛一小时,女儿就以1胜6负的成绩直接出局,无缘晋级。
大女儿是以全英女子个人第4的排名、英国团体A 队的成员身份参加这次比赛,这是她的第一场非英国主场的国际比赛,可以说从教练到她自己都有一定的期待值。
她下来后眼圈红了,不断拿手套抹眼泪。她的教练脸色沉重,低声跟我说:“我非常失望,从来没见过她这么比赛,该快的时候不快,该慢又没慢,节奏完全不对,根本不是她的水平。”
那一刻,我当然是失望惊讶混合,但更多想的是女儿的情绪。轻轻抱住她,慢慢拍拍背:“没关系,输了就输了。”让她自己好好地哭了会儿。
默默抹了半天眼泪,她说了一句:“咱们明年再来。”这时候,我知道她已经开始抗拒这次失败了。
一、支持的戏,不能只是家长独角唱
继续让她平静情绪,我去找教练聊天,因为看得出那一刹教练的情绪也非常低。
我问教练:“你不觉得这正好暴露了她的短板:小组赛的5分比赛不够狠,不拼。以前都是国内比赛,因为熟悉对手,她对自己的实力又有信心,所以小组打不好也没关系,进前64、32时打15分,有的是机会赢回来。另外她的个性就是这样,喜欢后发制人并且尽量去把握全局,所以遇见对手时习惯让对方先进攻,她再防守反击,用不同的技术去赢,这种适合水平差不多或者水平比她低的。但在国际比赛里就没有气势,对方因此有很大机会导控全场,她也会因此越输越头脑僵住,从而影响判断和发挥,除非技术远高于对方,不然这种习惯对打小组的5分是非常不利的。”
教练频频点头,“是,她需要在这方面好好磨练,要更有攻击性的、更果断。”看我跟教练说话时在截屏当天的排名,教练问:“你确定吗?这不是她最好的成绩。”
我笑了,感觉到他各种的不甘心,回答说:“确定啊,这不是她的成绩吗?”他停顿了一下,点头:“是,我做运动员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一刻。”还举了好几个我们都知道的英国出色的剑手的名字,说他们也有低谷。
我想教练那时已经更多地抛弃了各种不良情绪,更冷静地看待这件事了。
因为教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因为女儿对他的尊重,一个心甘情愿地全力支持的教练在这个时候对女儿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英国长大的孩子们,理智与情感还真是并存的。而对青春期的女儿,光打感情牌似乎是远远不够的,她更希望有独立于父母以外的意见,这个时候如果其他方和父母看法一致,是比较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可的。
二、先让情绪发泄,然后控制情绪
回头找女儿,看她已经平静下来继续观看场内比赛了。不想让环境影响她,还是去问:“行吗?要不要离开,反正下午还有时间,咱们可以去看看城市,或者回旅馆。”她回答说:“没事,我还想看看。”
我陪着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赛场,故意说一堆“泄气”的话:“反正击剑又不是咱们的一切,今天不看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特别美,离这火车25分钟,咱们去看风景,吃蛋糕。”
其实这些话是故意挑着她可能“自暴自弃”的心底暗想说的,果然没多久就把她说“烦”了:“妈,你别打搅我看比赛啊,还有其余英国女孩在里面呢。”
嗯,都有心情关心这些了,看来已经从自我里爬了出来。情绪不发泄出来对身体不好,但过于自怜自怨甚至自我麻醉,也不是平衡之道。
既然她已经能够控制自己情绪了,就问她今天到底怎么了。她那时候其实还是有些混乱,说就是觉得对手都特别快,或者特别乱,裁判也很怪,(裁判当场给出2张黄牌、1张红牌,虽然没有一张给她,但对她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底下的剑手应该都会有点惶恐会不会“撞线”),所以脑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决定了,打得很乱。
“现在乱没关系,妈都录下来了,以后不乱的时候看吧。击剑快5年了,从来没打成这样吧?但你不觉得是好事吗?最差的也不过是这样,就算去世界杯也顶多一场都不赢,最后的结果跟今天也没啥不一样。”她点着头。
然后我说:“你知道我最喜欢谷底的什么吗,就是以后都是往上了。最低点都看见了,还有啥害怕的。”她继续点头。
下午,一直跟她一起看比赛,去给英国男团加油,看完女子半决赛和决赛。运动时受的伤,其实是可以在运动的魅力里找回来,谁让这是她最爱的运动呢。
三、回顾和分析,找到输的最大价值
晚间吃饭时,教练点名让女儿说说对这次比赛的想法,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见。看得出,女儿已经回到了她平时的状态。
就拿当天的结果跟她聊了3个例子,男子佩剑排名第2英国最著名的JE在这次比赛才拿到第30名,现在国内排名掉到了第5,你也看了他在团体里的表现,那今天是不是也会是他的Bad day 呢?运动员比赛起伏是正常的,是大家想尽量避免但又避免不了的。比你后一名的女选手PH这次小组4胜3负,最后排名比你靠前60名,如果你打成她那样,估计教练和你都会有点满意吧,但实际上在这个比赛还是没拿到分,现在国内排名仍然在你后面。而你们小满意了,你的短板这次又会被掩盖过去吧?所以,一输到底反而是好事了,对吗?!教练说现在前4这几个,他最不看好的就是LM,因为她只有2招,小组也许打得好,但打15分马上就会被强手分析出来,然后就止步了。你是不是该学学她的5分打法呢,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这5分还都是很有效的。
她也完全浸入“技术探讨”,以当天的冠军刘懿文为例分析5分。刘懿文是今年度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赛女子佩剑新出炉的冠军,当晚在对俄罗斯选手时0:5落后,追到8:6结束上半场,最后干净利落15:7轻取冠军头衔。
老大说看得出俄罗斯的教练很有经验,支招一下子就制住了刘,但刘的实力超过对方,特别是下半场突然调整节奏,把对方完全打懵了,俄罗斯选手频频回看教练求援,基本就是放弃的状态。所以实力超过对方时,前面的几分是可以不计较,而我没那么好的实力,就得认真打每一分,还要打得特别具有攻击性,才能在国际赛事上拿成绩。这次第一轮刷掉了我们一半的选手,都是太不具攻击性了。
不过我这次感受到了失败的感觉,太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了。
这就对了,小姑娘,没打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该流泪、悔恨。但找到错误,从失败里学习,才是真正的成长。虽然,妈妈非常确定,失败的滋味,你还会再品尝到的。但so what(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