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快线第七期:沐浴春风,携手前行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时光飞逝,春风送暖,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看着孩子挥手走向校园,这熟悉而规律的日子又开始了。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永远是家长和老师们关注的大事。我们在这里一直陪伴着家长,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本学期《家长快线》将继续为您推送您需要的讨论主题,让我们携手前行,用奋斗书写未来,创造幸福。
《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父母与孩子都有许多显著的变化,家庭教育必然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因此,现代父母需要新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工作者更是需要新家庭教育观,这是家庭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与原则的逻辑起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家庭教育观呢?新家庭教育观是关于家庭教育规律与特点的新认识和新方法,是以追求家庭和谐、促进人生幸福与社会进步为核心目标的科学理论。就当下而言,新家庭教育观至少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新的家庭观
我们需要捍卫家庭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的脆弱、衰落甚至崩溃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教育危机。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良好的关系。而当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比如,902万留守儿童的家庭,特别是36万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比如每年几百万离异家庭中那些发生冷战与热战而伤害孩子的家庭,还有近半数家庭父教缺失等问题。
我呼吁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家庭,全社会都来支持家庭,国家多出台一些维护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例如出台《家庭教育法》《父亲法》《儿童福利法》等。媒体不要再宣传那些没有孝心不顾家庭的所谓典型,而要多介绍温馨暖人的美好家庭。有了美好家庭才有美好的家庭教育。
二、新的儿童观
我们需要尊重儿童权利
没有新的儿童观,就不可能有好的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极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儿童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欧洲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贡献是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和发现了儿童。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道:“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是儿童”。这简单的三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却很深刻。
尊重儿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法律政策保障。中国1990年签约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并于1991年在本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认了儿童或未成年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同时确立未成年人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可是,全国妇联2015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父母认真学习过这些儿童保护法律的不足一成。这或许可以佐证,各种各样伤害儿童的案例为何接连发生,依法执教在中国为什么困难重重。同时可以说明,普及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精神是多么亟不可待,教育治理是多么刻不容缓。
新的儿童观至少需要确立对于童年的五个认识:童年影响一生;儿童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希望的人;儿童是具有个性差异并需要尊重的人;儿童虽然弱小也是一个权利主体;儿童是受到特殊保护的人。
可以说,树立新的儿童观,尊重儿童权利,这是新家庭教育观最重要的基石。
三、新的教育观
我们需要生活教育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几乎年年都在做中小学生状况调查,发现一个规律性的数据,即多数学生认为,家庭与学校最看重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我在与广大父母们交流时,发现他们焦虑的情绪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告诉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我完全理解父母们的无奈,但这句话非常可怕,因为这是反生活教育的宣言!这样的所谓教育无法成功,更无法幸福,必定是对孩子的摧残,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折磨。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的父母占40%。
我们倡导的新家庭教育观,就是要学习和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反生活的教育变为爱生活、会生活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是父母们最擅长、最便捷、最长久的教育,也是孩子最需要、最适合、最欢迎的教育。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早已经证明,生活教育与知识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斯腾伯格教授提出,分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三大成功智力,而三大智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生活教育。
四、新的代际关系观
我们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代中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而信息化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据全国妇联调查,父母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可以说,没有任何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变化迅猛的时代,理智的亲子关系趋向于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今日中国出现了双向社会化的特征,“三娘”可以教子,子也可以教“三娘”,两代人均以能者为师。对于父母来说,需要调整好心态,欣然向孩子学习。
早在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向孩子学习”课题组,我与首师大的康丽颖教授主持,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当代中小学生具有10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已经在影响成年人。
近20年过去,一代代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不仅在继续,而且在加大加深。即使在家庭教育方面,多少孩子在提醒父母应该怎样教育自己,这些提醒往往是正确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这种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动人景象,成为新家庭教育观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 新的文化观
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自信
在今日中国,许多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以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为标准,给孩子推荐的图书也是以西方的为经典佳作。这些往往表现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知,甚至存有文化自卑的心理。实际上,从中国与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会发现,在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方面,中国拥有举世罕见的丰富资源,如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如富有真知灼见的家训文化,如近现代众多教育家的教育探索,都足以让我们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为了未来。新家庭教育观主张,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权利、培养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优点,我们将发展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家庭教育。
当然,新家庭教育观还有许多有待于探索的方面,例如新的学习观、新的成功观、新的哲学观、新的家校合作观,还有变消极的教育为积极的教育、变失败的教育为成功的教育、变单调乏味的教育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变极端的教育为平衡的教育,等等。
总之,富有创新性的新家庭教育观将为教育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将为家庭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将成为家庭和谐与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基础,而首先成为广大父母与教师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者新的导航系统。
热点
“我觉得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样,他是有时间段的。你可以给他浇大量的化肥,这个树长得很快,但到最后他实际上可能是病态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小天才长大以后后发力、爆发力差的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我是比较反对超常教育、超前教育,还有比如说费学生脑筋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教育,比如五六岁的人去学十五岁的东西啊,这种东西我觉得我是最不感冒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俞敏洪第一次谈别给孩子拔苗助长的话题。在他看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当下很多家长应该做的事。而不少家长,也存在不少误区。提到尊重孩子,其实各种声音已经有很多,但是不少家长觉得,其实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应该怎样尊重孩子,家长又应该做什么?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俞敏洪的观点。
在我看来,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就涉及到父母的脾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父母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所以,其实家庭教育说起来,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大话题,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吗?
但是现在的问题至少我个人感觉到,大部分出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我觉得那就好了。
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唯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学会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
其实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存在一些压力。但是近些年,我们开始普遍感觉到压力和焦虑。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运、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天天学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家长必须做到位,能够以身示范。
我曾经碰上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两岁多,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妈妈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这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不说是不行的,因为人家给我们做了服务以后,你不谢谢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这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声喊:“谢谢叔叔!”这个就是行为规范。
你告诉他这种小事,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但是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这个孩子变成很懂礼貌,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的人。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其实很多小事会变成大事。
关注孩子情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
引导孩子兴趣
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
家长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但是不要强化,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悟点
前言:众多科学研究证实了富人家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比穷人家孩子更加优秀。但是,真正导致这个差别的却未必是贫富本身,而是以下的变量因素:
1、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
2、家庭的消费方向。
3、家庭的语言环境。
大多数人放不下对富人孩子的偏见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富人孩子”总是容易被贴上“纨绔子弟”的标签。这种偏见由来已久。普林斯顿大学曾经有一个实验,叫实验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将不同标签的为富人孩子、中产孩子、穷人孩子做配对,结果富人孩子得到的负面标签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标签一:太自我中心、不知人间疾苦、缺乏同理心、不尊重别人;
标签二:过分自我保护、缺乏信任感,不善于关心身边的人;
标签三:什么都有,养成无所事事、做事颓废、不认真、不负责任;
标签四:自律性、勤奋好学、责任感比不上穷人家的苦学生。
但我想说,就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家庭条件极好的朋友,不仅没有这些负面标签,在他们身上,我还总能学到一些让人佩服的思维和作风。
回应标签一:我在香港小学6年的同班同学、从小长大的朋友,家里是香港其中一家最大的房地商,从小每周六去卖旗(香港街头慈善筹款),上大学后加入宣明会、国际儿童基金会,大大小小公益活动从不落下,上个月和我说打算加入无国界医生,是我朋友里最有爱心的,最愿意为别人付出的。
回应标签二:我在北京最好的朋友,肥肥胖胖的,平时嘻嘻哈哈一起吃饭聊天旅游,但一有事情无论是工作不顺心情底落,还是发烧了喝多了,他都是第一时间出现的而且真心关心你;同时也是我见过对老婆最好的人,是我朋友里最重感情,最仗义的一位。
回应标签三:一个从我到北京创业开始到现在帮了我最多的好朋友,在哈佛本科毕业、做过支教、做过村官、组织哈佛论坛、创建青年论坛、在高盛历练过,每做一件事都非常认真,哪怕准备演讲都一丝不苟,是我朋友里最有责任感,做事最严谨的。
回应标签四:还有一个我最聊得来的朋友,他有两个非常让人佩服的特长:博闻强记,我叫他移动Wikipedia, 什么话题什么领域他都略懂一二;而且自制力非常惊人,过去一年坚持每天11点前睡觉,健身锻炼坚持几年,是我朋友里最自律,最爱学习的一位。
我并不是想借这些个例,描述出另一个和“纨绔子弟”完全对立的“人生赢家”形象。
只是,当大多数人给传统富人家庭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时,他们也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纨绔子弟才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贫穷最大的后遗症:不懂“长期博弈”
有大量研究表明,富人孩子与穷人孩子确实存在明显的思维差距,这当然不能准确预测每个人的表现,但确实代表了一种一般的规律和趋势。
心理学家Lazarus和Folkman认为,人对情境的评价,决定了人对情境的反应——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不难理解。
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孩子,往往需要处理更多高压力事件,这会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认知图式,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不断地保持警惕。
等他们长大后,面临陌生情境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高的敌意和愤怒。
哈佛大学也曾专门研究过“贫穷”的后续影响力,认为,如果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人们会无法停止对资源匮乏的担忧,这会极大垄断人的注意力,造成焦虑和资源管理的困难,导致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最终使人失去长期博弈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也可以举出身边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好朋友,但完全没有所谓穷人孩子思维的例子。
比如我十年前打篮球认识的一个朋友,现在是我在香港最好的朋友,他的爸爸是地盘工,妈妈是拾破烂的,但他永远充满自信,为人也非常大方,从来不麻烦別人,也不会贪便宜。之前在通讯公司做IT总监,然后自己开公司,在业内也小有名气。
他是我朋友里最有韧性的,我也以他为傲。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穷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确实存在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不是财富直接导致的呢?并不。
比家里有几座金山更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
众多科学研究证实了富人家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比穷人家孩子更加优秀。但是,真正导致这个差别的却未必是贫富本身,而是以下的变量因素:
1、相处时间: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父母的陪伴不仅仅会对孩子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更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015年有一项研究表明,自1975年以来,学历较高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时间,其增长的速度是学历较低的父母的两倍。换句话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会更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长时间的陪伴,而这班人大部分来自是富有家庭。
2. 消费方向:
贫富差距的关键不是富人拥有了更多的钱,而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家Richard Murnane和Greg Duncan的研究结果显示,从1972年到2006年,在家庭的开支的教育比例当中增加了150%,而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比例却仅仅增长了52%。
这个研究说明,富人更愿意把自己更大比例的钱拿出来“用在教育的刀刃上”,而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把更大部分的收入花在其他方面。这种家庭教育消费观念上的差别,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3. 家庭语言环境:
父母给孩子营造的家庭语言环境给孩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孩子3岁时所经历的语言环境,能够有效地预测孩子以后的文学素养,学术表现,乃至他们一生的成就。
早在1995年,Betty Hart和Todd Risley就发现了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日常接触到的词汇量,不到同龄来自高收入家庭孩子的1/3。这个在孩子3岁左右语言爆发期时的巨大差别,对孩子之后的表现带来了异常深远的影响。但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身边有比较好的语言环境,词汇量与长期发展则与其他孩子完全没有分別。
所以,用财富去解释孩子思维认知上差别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与其去消极地看待“寒门再难出贵子”,不如积极地从上述几个中间因素中入手: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高质量长时间的陪伴;
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告诉孩子,即使出身贫寒,一样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甚至比其他同龄人做得更棒。
您好!
时光飞逝,春风送暖,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看着孩子挥手走向校园,这熟悉而规律的日子又开始了。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永远是家长和老师们关注的大事。我们在这里一直陪伴着家长,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本学期《家长快线》将继续为您推送您需要的讨论主题,让我们携手前行,用奋斗书写未来,创造幸福。
《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2018年3月12日
第7期主题:
沐浴春风,携手前行
观点
新家庭教育宣言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介绍: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父母与孩子都有许多显著的变化,家庭教育必然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因此,现代父母需要新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工作者更是需要新家庭教育观,这是家庭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与原则的逻辑起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家庭教育观呢?新家庭教育观是关于家庭教育规律与特点的新认识和新方法,是以追求家庭和谐、促进人生幸福与社会进步为核心目标的科学理论。就当下而言,新家庭教育观至少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新的家庭观
我们需要捍卫家庭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的脆弱、衰落甚至崩溃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教育危机。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良好的关系。而当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比如,902万留守儿童的家庭,特别是36万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比如每年几百万离异家庭中那些发生冷战与热战而伤害孩子的家庭,还有近半数家庭父教缺失等问题。
我呼吁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家庭,全社会都来支持家庭,国家多出台一些维护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例如出台《家庭教育法》《父亲法》《儿童福利法》等。媒体不要再宣传那些没有孝心不顾家庭的所谓典型,而要多介绍温馨暖人的美好家庭。有了美好家庭才有美好的家庭教育。
二、新的儿童观
我们需要尊重儿童权利
没有新的儿童观,就不可能有好的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极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儿童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欧洲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贡献是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和发现了儿童。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道:“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是儿童”。这简单的三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却很深刻。
尊重儿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法律政策保障。中国1990年签约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并于1991年在本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认了儿童或未成年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同时确立未成年人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可是,全国妇联2015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父母认真学习过这些儿童保护法律的不足一成。这或许可以佐证,各种各样伤害儿童的案例为何接连发生,依法执教在中国为什么困难重重。同时可以说明,普及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精神是多么亟不可待,教育治理是多么刻不容缓。
新的儿童观至少需要确立对于童年的五个认识:童年影响一生;儿童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希望的人;儿童是具有个性差异并需要尊重的人;儿童虽然弱小也是一个权利主体;儿童是受到特殊保护的人。
可以说,树立新的儿童观,尊重儿童权利,这是新家庭教育观最重要的基石。
三、新的教育观
我们需要生活教育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几乎年年都在做中小学生状况调查,发现一个规律性的数据,即多数学生认为,家庭与学校最看重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我在与广大父母们交流时,发现他们焦虑的情绪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告诉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我完全理解父母们的无奈,但这句话非常可怕,因为这是反生活教育的宣言!这样的所谓教育无法成功,更无法幸福,必定是对孩子的摧残,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折磨。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的父母占40%。
我们倡导的新家庭教育观,就是要学习和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反生活的教育变为爱生活、会生活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是父母们最擅长、最便捷、最长久的教育,也是孩子最需要、最适合、最欢迎的教育。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早已经证明,生活教育与知识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斯腾伯格教授提出,分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三大成功智力,而三大智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生活教育。
四、新的代际关系观
我们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代中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而信息化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据全国妇联调查,父母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可以说,没有任何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变化迅猛的时代,理智的亲子关系趋向于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今日中国出现了双向社会化的特征,“三娘”可以教子,子也可以教“三娘”,两代人均以能者为师。对于父母来说,需要调整好心态,欣然向孩子学习。
早在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向孩子学习”课题组,我与首师大的康丽颖教授主持,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当代中小学生具有10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已经在影响成年人。
近20年过去,一代代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不仅在继续,而且在加大加深。即使在家庭教育方面,多少孩子在提醒父母应该怎样教育自己,这些提醒往往是正确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这种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动人景象,成为新家庭教育观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 新的文化观
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自信
在今日中国,许多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以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为标准,给孩子推荐的图书也是以西方的为经典佳作。这些往往表现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知,甚至存有文化自卑的心理。实际上,从中国与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会发现,在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方面,中国拥有举世罕见的丰富资源,如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如富有真知灼见的家训文化,如近现代众多教育家的教育探索,都足以让我们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为了未来。新家庭教育观主张,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权利、培养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优点,我们将发展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家庭教育。
当然,新家庭教育观还有许多有待于探索的方面,例如新的学习观、新的成功观、新的哲学观、新的家校合作观,还有变消极的教育为积极的教育、变失败的教育为成功的教育、变单调乏味的教育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变极端的教育为平衡的教育,等等。
总之,富有创新性的新家庭教育观将为教育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将为家庭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将成为家庭和谐与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基础,而首先成为广大父母与教师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者新的导航系统。
热点
代表委员谈家教:孩子的压力,往往来自你的“面子”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年3月11日
“我觉得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样,他是有时间段的。你可以给他浇大量的化肥,这个树长得很快,但到最后他实际上可能是病态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小天才长大以后后发力、爆发力差的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我是比较反对超常教育、超前教育,还有比如说费学生脑筋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教育,比如五六岁的人去学十五岁的东西啊,这种东西我觉得我是最不感冒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俞敏洪第一次谈别给孩子拔苗助长的话题。在他看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当下很多家长应该做的事。而不少家长,也存在不少误区。提到尊重孩子,其实各种声音已经有很多,但是不少家长觉得,其实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应该怎样尊重孩子,家长又应该做什么?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俞敏洪的观点。
在我看来,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就涉及到父母的脾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父母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所以,其实家庭教育说起来,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大话题,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吗?
但是现在的问题至少我个人感觉到,大部分出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我觉得那就好了。
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唯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
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
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学会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
其实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存在一些压力。但是近些年,我们开始普遍感觉到压力和焦虑。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你终生的命运、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天天学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么做。我觉得首先家长必须做到位,能够以身示范。
我曾经碰上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两岁多,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妈妈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这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不说是不行的,因为人家给我们做了服务以后,你不谢谢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这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声喊:“谢谢叔叔!”这个就是行为规范。
你告诉他这种小事,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但是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这个孩子变成很懂礼貌,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的人。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其实很多小事会变成大事。
关注孩子情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
引导孩子兴趣
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
家长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但是不要强化,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悟点
与其担忧“寒门难出贵子”,不如多抽时间陪孩子
来源:教师博览 2018年3月11日
【作者介绍:苏德中,剑桥大学积极心理学及管理学学者 ,专注于幸福科学、积极心理学及管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现任剑桥幸福亚太研究院执行院长、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独立董事 、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董事会主席 。】前言:众多科学研究证实了富人家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比穷人家孩子更加优秀。但是,真正导致这个差别的却未必是贫富本身,而是以下的变量因素:
1、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
2、家庭的消费方向。
3、家庭的语言环境。
大多数人放不下对富人孩子的偏见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富人孩子”总是容易被贴上“纨绔子弟”的标签。这种偏见由来已久。普林斯顿大学曾经有一个实验,叫实验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将不同标签的为富人孩子、中产孩子、穷人孩子做配对,结果富人孩子得到的负面标签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标签一:太自我中心、不知人间疾苦、缺乏同理心、不尊重别人;
标签二:过分自我保护、缺乏信任感,不善于关心身边的人;
标签三:什么都有,养成无所事事、做事颓废、不认真、不负责任;
标签四:自律性、勤奋好学、责任感比不上穷人家的苦学生。
但我想说,就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家庭条件极好的朋友,不仅没有这些负面标签,在他们身上,我还总能学到一些让人佩服的思维和作风。
回应标签一:我在香港小学6年的同班同学、从小长大的朋友,家里是香港其中一家最大的房地商,从小每周六去卖旗(香港街头慈善筹款),上大学后加入宣明会、国际儿童基金会,大大小小公益活动从不落下,上个月和我说打算加入无国界医生,是我朋友里最有爱心的,最愿意为别人付出的。
回应标签二:我在北京最好的朋友,肥肥胖胖的,平时嘻嘻哈哈一起吃饭聊天旅游,但一有事情无论是工作不顺心情底落,还是发烧了喝多了,他都是第一时间出现的而且真心关心你;同时也是我见过对老婆最好的人,是我朋友里最重感情,最仗义的一位。
回应标签三:一个从我到北京创业开始到现在帮了我最多的好朋友,在哈佛本科毕业、做过支教、做过村官、组织哈佛论坛、创建青年论坛、在高盛历练过,每做一件事都非常认真,哪怕准备演讲都一丝不苟,是我朋友里最有责任感,做事最严谨的。
回应标签四:还有一个我最聊得来的朋友,他有两个非常让人佩服的特长:博闻强记,我叫他移动Wikipedia, 什么话题什么领域他都略懂一二;而且自制力非常惊人,过去一年坚持每天11点前睡觉,健身锻炼坚持几年,是我朋友里最自律,最爱学习的一位。
我并不是想借这些个例,描述出另一个和“纨绔子弟”完全对立的“人生赢家”形象。
只是,当大多数人给传统富人家庭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时,他们也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纨绔子弟才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贫穷最大的后遗症:不懂“长期博弈”
有大量研究表明,富人孩子与穷人孩子确实存在明显的思维差距,这当然不能准确预测每个人的表现,但确实代表了一种一般的规律和趋势。
心理学家Lazarus和Folkman认为,人对情境的评价,决定了人对情境的反应——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不难理解。
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孩子,往往需要处理更多高压力事件,这会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认知图式,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不断地保持警惕。
等他们长大后,面临陌生情境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高的敌意和愤怒。
哈佛大学也曾专门研究过“贫穷”的后续影响力,认为,如果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人们会无法停止对资源匮乏的担忧,这会极大垄断人的注意力,造成焦虑和资源管理的困难,导致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最终使人失去长期博弈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也可以举出身边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好朋友,但完全没有所谓穷人孩子思维的例子。
比如我十年前打篮球认识的一个朋友,现在是我在香港最好的朋友,他的爸爸是地盘工,妈妈是拾破烂的,但他永远充满自信,为人也非常大方,从来不麻烦別人,也不会贪便宜。之前在通讯公司做IT总监,然后自己开公司,在业内也小有名气。
他是我朋友里最有韧性的,我也以他为傲。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穷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确实存在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不是财富直接导致的呢?并不。
比家里有几座金山更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
众多科学研究证实了富人家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比穷人家孩子更加优秀。但是,真正导致这个差别的却未必是贫富本身,而是以下的变量因素:
1、相处时间: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父母的陪伴不仅仅会对孩子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更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015年有一项研究表明,自1975年以来,学历较高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时间,其增长的速度是学历较低的父母的两倍。换句话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会更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长时间的陪伴,而这班人大部分来自是富有家庭。
2. 消费方向:
贫富差距的关键不是富人拥有了更多的钱,而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家Richard Murnane和Greg Duncan的研究结果显示,从1972年到2006年,在家庭的开支的教育比例当中增加了150%,而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比例却仅仅增长了52%。
这个研究说明,富人更愿意把自己更大比例的钱拿出来“用在教育的刀刃上”,而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把更大部分的收入花在其他方面。这种家庭教育消费观念上的差别,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3. 家庭语言环境:
父母给孩子营造的家庭语言环境给孩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孩子3岁时所经历的语言环境,能够有效地预测孩子以后的文学素养,学术表现,乃至他们一生的成就。
早在1995年,Betty Hart和Todd Risley就发现了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日常接触到的词汇量,不到同龄来自高收入家庭孩子的1/3。这个在孩子3岁左右语言爆发期时的巨大差别,对孩子之后的表现带来了异常深远的影响。但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身边有比较好的语言环境,词汇量与长期发展则与其他孩子完全没有分別。
所以,用财富去解释孩子思维认知上差别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与其去消极地看待“寒门再难出贵子”,不如积极地从上述几个中间因素中入手: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提供高质量长时间的陪伴;
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告诉孩子,即使出身贫寒,一样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甚至比其他同龄人做得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