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快线第六期:人生是一场旅行,每段路都有特别的风景

发布时间:2018-03-19 16:49 阅读量:1704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期末过后,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寒假终于来到!相信各位家长朋友肯定和我们的老师一样,都希望孩子在身心得到休息和放松的同时又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调整状态、查缺补漏,为新一年的进步和发展储蓄能量。本期家长快线,我们与您共同探讨有关孩子假期规划的话题,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2018年2月2日

第6期主题:

人生是一场旅行,每段路都有特别的风景

观点 

蒋勋: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来源:搜狐教育    2018年1月23日
   人生中,总有些苦闷靠知识、靠考试无法解答。在这个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情感挣扎似乎更加凸显。一个只是面对考试的孩子,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
   我们一直期待可以给孩子提供最美好的文学、历史、天文、传记、电影、音乐... 就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也许在未来就会帮他们找到人生的解答,可以更加从容地安心做自己。
   为什么优秀生会做出罪恶的事?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可能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台湾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
   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平常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是我们说的“好学生”所为,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它。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读文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几次考试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电梯内抢劫,当场就被PUB里的人抓到。是悲剧吧!却令人难以同情。
   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
   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学校豢养“考试机器”是最大的悲剧。
   这几年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 "士"的自负在校园中消失了?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是我觉得还做得不够。
   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热点

寒暑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之初中生篇
——希望你们度过最快乐的假期!

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2018年1月25日

   ■关键词:注重实践,培养学习兴趣,注重家庭指导,培养阅读习惯,鼓励探究,培养自律意识
   之前看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回到过去,你最愿意回到什么时候?”不少人留言说愿意回到初中,因为初中的我们没有那么重的学业负担,我们可以有大笔时间投入到兴趣中,未来的一切好像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初中生们,我们希望你们可以珍惜当下,培养并实践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书,多探索,多和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交流。每当你们觉得内心迷茫的时候,尝试去问问自己,试着去理解自己作为一个青年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们能做到自律自省,那你们一定会度过一个快乐又充实的假期。
   在课内课程方面,小编认为适量的书面作业是必须的。不同学科的作业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在假期中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同时,我们更加鼓励学校布置探究型,实验型,话题型的作业,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检索、数据分析、动手实验、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研学参观等方式,完成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作业。
   在课内作业之外,跨学科的探究型学习也是同学们假期可以尝试的领域。学校可以根据区域、学校特点,有重点地确定综合性探究课题,按学生课题选择组成若干研究小组,借助教师、家长和社会资源的力量,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网络资料收集、实验制作等活动。小论文,小发明,或者是对于某个小问题的调查报告都是探究型学习的很好的呈现方式。
   除此之外,假期更是课外阅读的好时间。一本书,一壶茶,一个安静的下午,我们希望每位初中生都能试着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学校可以借寒假这一阅读的好时间开展“精品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活动。学校可确定出推荐书目,建立学生阅读的总体目标,并将阅读与写字、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走出家门的社会实践活动研学类课程也是孩子们充实自己假期生活的很好的方式。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鼓励孩子以家庭和社区服务为主,引导学生亲近父母和长辈,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提高生活技能。孩子们也可以在家长带领或以团队形式参与研学活动,欣赏自然与人文景观,体验各种职业角色,了解社会分工、企业运转、管理机制,在不断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在放松的同时,学习,实践,阅读,相信一个假期过去,你们会收获更好的自己!

悟点
一位美国妈妈给儿子使用手机的家规
 来源:微信公众号“教师博览”  2017年12月12日
   一位美国妈妈,在儿子13岁生日那天,给孩子买了一部iPhone手机。同时,这位妈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8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并声明,如果儿子做不到,她将会把手机收回。这篇叫做《一位美国妈妈给儿子使用手机的18条家规》的文章,很多人都曾经转载。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看一下这18条家规,就会发现很多道理不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方面。仅仅从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角度来理解,就有些肤浅了。在这封信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其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对信中的18条家规逐条解读,希望能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第一条: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这部iPhone手机是我的,是我买的这部苹果智能手机。现在我将这部手机借给你使用。妈妈是不是很伟大?
   解读:这是财产权问题。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父母给孩子买了生活用品,财产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这跟我们的孩子向父母索取天经地义,不给就躺在地上打滚,父母如果做不到,还觉得对不起孩子,真的有着天壤之别。
   第二条: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知道这部iPhone手机的密码。
   解读:这是知情权问题。不仅仅是由于父母拥有手机的所有权,所以父母才有权知道手机的密码。更重要的是,13岁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作为家长应该享有孩子秘密的知情权。手机作为孩子的社交工具,里面隐藏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家长有权知道,此时隐私权应该小于知情权。
   在国内,甚至发生过未成年孩子以伤害隐私权为名告看自己手机的父母的事情,想想就可笑。我们学习西方教育观念,往往学习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第三条:如果手机响了就接听,这毕竟是一部手机。接听电话时要注意礼貌。如果来电显示是妈妈或者爸爸,你更要接电话。不可以忽略妈妈和爸爸打来的电话,绝对不允许有这种情况发生。
   解读:这是礼貌的问题。手机可以和人交流,当然会涉及社交礼仪。我们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恐怕不只是接电话这一点吧!具体到父母身上,孩子一定要及时回应父母的关心。先学会对父母礼貌才能对任何人都有礼貌。
   第四条:在有课的时候,每晚7点半要及时将手机交给妈妈或者爸爸,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在晚上9点交。晚上我们会将手机关机,在第二天早上7点半开机。在给你的同学打电话时一定要尊重别人家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尊重我们的家庭,那你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解读:要尊重别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个,我们很多大人也应该学学啊!
   第五条:不准带手机去学校。在校外如果你需要和别人通过手机联系,能打电话就别发短信,这是生活的基本技巧。
   解读: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另外,语言比文字更容易交流,沟通效果更好。
   第六条:如果手机掉马桶里了、掉地上了或者丢了,你必须对因此而产生的维修或者购买新手机费用负责。你可以割草坪、照顾小孩来挣钱,也可以将父母给你过生日的钱攒起来。上面我说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大,所以你要提前做好准备。
   解读:这涉及到财产权、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比如里根总统小时候由于违规燃放炮竹被警察罚款,就是父母借给了他罚金,11岁的他打了半年工才还清了父亲的钱。这跟我们“儿子犯错老子承担,惩罚儿子老子掏钱”相比,显然更有教育意义。
   第七条:不允许使用科技伎俩来撒谎或者欺骗别人。不准用手机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
   解读:做人要诚实善良。
   第八条:如果与朋友产生了矛盾,不准通过手机来发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沟通。
   解读: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
   第九条:如果有些事你不能在家里和父母说的话,更不许通过手机发短信、邮件等方式向别人表达。
   解读:父母才是最亲近的人。有问题先自己反思,然后和父母沟通,没有什么事情是朋友可以知道而父母不可以知道的。
   第十条:不准用手机浏览色情信息。只能搜索那些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拿得出手的问题和信息。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好当面向人请教,尤其是向妈妈或者爸爸。
   解读:未成年人不涉黄,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底线。
   第十一条:公共场合要么关机,要么调成静音放起来。特别是在餐馆、影院或者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你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人,不要因为这部iPhone而改变自己。
   解读:这是公众场合的礼仪问题。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想想,我们每次开会前,领导总要说一声,关闭手机或静音。其实,这本是我们从拥有第一部手机就知道的基本使用准则,这本是没有手机我们也应该具备的修养啊!
   第十二条:不能发送或者接受带有你(或者他人)身体隐私的图片,更不能以此为乐。虽然你很聪明,但是有时候会有人诱惑你这么做,我相信聪明的儿子知道如何拒绝这种人。一旦你这么做了,你很有可能会毁掉你的大好年华,甚至你未来的大学生活。网络实际上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很难去挽救,尤其是那种能败坏人名声的事情。
   解读:告诉孩子网络上传无小事,懂得尊重是关键。
   第十三条:不能用iPhone手机录制特别多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其实你根本没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存在你的记忆当中的。
   解读: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第十四条:外出聚会的时候把手机留在家里是一种安全而又明智的决定。这毕竟是一部手机,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学着过一种不带手机的生活。这样你就会比那些社交控更强大,因为你能够坦然地过一种没有手机和网络的生活。
   解读:不要被手机绑架。
   第十五条:尽量下载一些新鲜的或者经典的音乐,不要和你的同龄人一样都听相同的歌曲。你们这一代人对音乐的接触要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代都方便,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光对音乐,对阅读也是一样。
   解读:不能从众随大流,要有自己独特和超前的地方。
   这似乎不仅仅是在说手机。
   第十六条:时不时地玩一些单词游戏或益智游戏,这对提高你的智力有帮助。
   解读:寓教于乐。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第十七条:要对现实生活充满兴趣,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倾听小鸟的叫声,时常出去散步或者和陌生人谈话,要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
   解读:不要当低头族。
   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社会的一种病。
   第十八条:如果你因为这部iPhone手机而将自己的学习或者生活搞得一团糟的话,我会将这部手机收回。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请你记住,我亲爱的孩子,妈妈和你都在学习,我是你团队的一员,我们永远会在一起的。
   解读:契约意识和家庭意识。
   有人说,西方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契约意识。但丑话说到前面,确实能为有事了如何处理省去很多麻烦。同时,西方人同样注重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共同成长,中外皆同。
   显然,这封信不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一位母亲完整的教育理念。其实仔细看看,这位母亲从做人到做事的那些要求,简直就是一部“中小学生守则”!只不过,她是以手机为载体,把那些抽象的名词更具体化了而已。家长们认真研究一下这18条手机使用家规,也许能够悟出更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地址:济南市舜信路以西,龙奥北路以南,东城逸家小区内
电话:0531-88988060 邮编:250000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2197号-1
Copyright@2022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建议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打开最佳 |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请将您的意见或建议发送至
我们会及时作出反馈
高新区教育局投诉
举报邮箱:jngxjy@126.com
举报电话:88871081